55年钱学森回国指定要见两人,部长:难满足,陈赓得知后急忙赶来

1955年,当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祖国,举国振奋。然而,这位国防科技的奠基人刚落地就提出一个特殊要求:他必须见到两个人。这个请求让负责接待的部长一时犯难,直言“很难满足”。此时,陈赓大将得知消息后却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事务,急忙赶来。这两人究竟是谁?为何能让钱学森如此挂念,又让部长如此为难?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今天,我们将重温钱学森归国的那一刻,揭开他这份“特殊名单”的故事,感受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了。这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身在美国的钱学森,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和妻子商量,计划回到自己的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是,美国政府对这位航空领域的顶尖人才,岂会轻易放手?天才少年,羽翼渐丰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30年代。彼时的钱学森,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国留学生。1934年,怀揣着科学梦想的他,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他先是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后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其一生的恩师——冯·卡门。冯·卡门是当时世界知名的力学专家,在钱学森的学习和研究生涯中,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和启发。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迅速成长,成为了美国航空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祖国的召唤,始终在钱学森心中萦绕不去。每当想起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家乡,他的内心就难以平静。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要回到中国,用所学所长,为祖国效力。归心似箭,阻路重重1950年,钱学森开始着手准备回国事宜。他将这个打算告诉了冯·卡门,却遭到了老师的劝阻。冯·卡门望着这个聪明而执拗的学生,叹了口气:"回去做什么?在这里,你的才华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钱学森心意已决。他对冯·卡门说:"老师,我的祖国正处在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我不能只顾个人前程,而忘记自己的根。"然而,美国政府岂会轻易放走这样一位顶尖科学家?当钱学森提出回国申请时,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扣留并监视起来。钱学森一时陷入了困境,回国无望。绝境求生,柳暗花明在这艰难的日子里,钱学森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通过秘密渠道,向国内的亲友求助,希望能得到祖国政府的支持。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在中美外交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交换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军战俘,换取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条件。美国政府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1955年9月,时隔五年,钱学森夫妇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轮船。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旧金山港,钱学森心潮澎湃。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了。寻觅旧友,共谋大业回国后,钱学森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在一次参观中,他向陪同的朱兆祥同志提出,想见见自己曾经的两位学生——罗时均和庄逢甘。然而,这个要求却让朱兆祥犯了难。原来,两人都已在保密单位"哈军工"从事尖端科研,身份相当敏感。朱兆祥只好把这事上报,请示意见。哈军工的院长陈赓将军得知后,当即拍板:"钱先生是我们的贵宾,哈军工对他没有秘密可言!"第二天,他便从北京赶回哈尔滨,亲自接见钱学森。陈赓是一位十分开明的领导。在向钱学森介绍哈军工的各项工作时,他毫无保留,让这位归国学人看到了祖国科研事业的现状。钱学森饶有兴趣地参观着各个实验室,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而,当陈赓将军问起钱学森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何高见时,后者沉默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要强大,导弹火箭少不了。现在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只要我们肯下苦功,总有一天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陈赓听后热血沸腾。他知道,有钱学森这样的人才加盟,中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就有了希望。他当即表示,要全力支持钱学森的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倾力建设,壮志未酬次日,陈赓便约见彭德怀元帅,向他汇报了哈军工的建设情况和钱学森的意见。老帅听后十分高兴,当即拍板:一定要加快导弹火箭的研制,不惜一切代价!就这样,在陈赓将军的推动下,哈军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研革命。各路人才济济一堂,昼夜鏖战在实验室里。钱学森更是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研究中。几年过去,哈军工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就在这时,一个噩耗传来:陈赓将军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消息传来,钱学森悲痛万分。他深深地感到,陈赓将军不只是自己的知己,更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没有他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成就。英雄虽逝,精神永存。钱学森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陈赓将军的遗愿,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早日升空!硕果累累,万里争光岁月如梭,转眼到了60年代。在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尖端武器研制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核国家;1967年,氢弹试验也获得了成功。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望着电视上播放的卫星发射画面,已届古稀之年的钱学森老泪纵横。他所描绘的蓝图,终于变成了现实!回首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他思念恩师冯·卡门,感谢陈赓将军,更加怀念曾并肩作战的罗时均、庄逢甘……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筑起了共和国的摩天大厦!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北斗"闪耀,我们要记住这些先驱者的名字。是他们,用炽热的爱国之心,谱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弘篇章!结语天高物阔,星际梦圆。自"两弹一星"发展至今,中国航天事业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领域不断前行,实现了又一次次科技飞跃。60多年前,钱学森博士回答陈赓将军的问题时,曾言之凿凿:只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最先进的高精尖技术方面赶上并超越世界。60多年过去了,钱学森博士的诤言一次次被实践所验证。可以说,今日中国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凝聚着钱学森等一代代科学先驱的奋斗和付出,离不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科学报国精神。迄今,早期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已大多凋零,"两弹一星"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站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起点上,传承和发扬钱学森、陈赓等前辈们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宝贵精神,青年一代理应争做攀登高峰的开路人,在科学报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书写华章!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健身
成也干爹,败也干爹!刘亦菲和陈金飞聚餐被拍,疯狂撒娇捂嘴笑
下一篇:三千余名师生获奖!北京市教委官网公布这项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