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Sir这几天一直在想。不过不是那部电影,而是发生在当下的一场“夜奔”。“青春没有售价,××直达××”的句式,我们都没少在新闻里刷到。举个例子,一辆共享单车,奔赴滇藏。但如果,是成群结对的共享单车,声势浩大的大学生队伍,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进发呢?起初,媒体为他们欢呼。然后,一传十十传百。还没几天,已经被叫停。交通堵塞、安全隐患、单车堆积都成为受到关注的话题。确实,突然兴起的风潮,让公共交通超出负荷,有必要进行熔断。但这结束了吗?今天的舆论对他们,好像只管“堵”,却不过问“疏”。没有考虑过——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释放自我的出口吗?他们又能怎样和逝去的青春道别?Sir也并不鼓励大规模夜骑,甚至,没感受到其中有多少热血,反倒是……惋惜。一群本该是最有活力的年轻人,能想到最远的冒险,也不过就是骑50公里去一个临近的城市而已。所以,这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我们本该值得更多。01一场最小限度的集体私奔无需怀疑,任何时代的青春片,主题都有关于迷惘和反叛。《孔雀》。姐姐骑着单车在小镇里飞扬,身后盛开巨大的、天蓝色的降落伞花。父母嫌她的“丢人现眼”,把她关在房间里,认错悔改。《站台》。崔明亮背对着坐在单车后座上,展示着来自广州的喇叭牛仔裤。他成了父亲眼里不伦不类的流氓,而他梦想着冲出小镇,摆脱和父亲一样的人生。《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院子弟骑着在黑夜里也亮得发光的单车。单车对于他们而言,是坐骑,也是打架工具,更是青春期的野蛮生长。《法外之徒》。三人行,冲击卢浮宫,得意地把警卫甩在身后。你很难用“正确”去框定每个人的青春。甚至。可以说,完全的正确,恰恰就是青春最大的罪过。没有去触碰边界,没有去学习教训,也没有不顾一切地追求过什么,就过早地与现存规则融为一体,服服帖帖。Sir没有瞧不起这些大学生的意思。只是,和Sir看过的大多数青春片相比,他们只能算是一场“最小限度的叛逆”。比如。他们没有像许多视频博主一样,直达拉萨,或者奔赴“我的阿勒泰”。仅仅是刷一辆共享单车,还得为20块钱斟酌一番。再看。为什么骑到开封?其中一个原因是,河南地势平坦,而且西高东低,这条路线是平缓的下坡,不费太多力气。以及,抱团。不需要独立决策,独立承担未知和风险,只要效仿别人的路线,和熟悉的人结伴。看似反叛,其实仍然在寻求着安全感。而我们熟知的电影里,主人公们往往都自我得多,也决绝得多。△ 图源《荒野生存》批评他们的拥堵,可以。但也别忘了,拥堵的原因,是路径的单一。是什么造成了单一?为什么不做别的选择?何以会面对一个狭小的出口一拥而上?02青春,全是售价经典案例了。宣传片《后浪》。从一开始口碑爆棚,到后来风向调转。其实这条短片也没说错,自由,是真的——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可以去选择冲浪、滑雪、潜水、跳伞,可以去学习一切的知识。但。每一种自由背后的售价,也都货真价实。为什么都去“夜奔”了?如果他们也属于后浪,那么早就去冲浪滑雪了,早就分布在天南地北了。怎么会密集地拥堵在同一截公路上?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今天的年轻人面临更现实的处境也许是,这个世界上的路太多了,太宽了,把世界都占满了。还没有路的时候,你尚有闯出一条路的自由。但到处都是路的时候,你却未必还有上路的资格。“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而共享单车,或许已经是为数不多能负担得起的勇敢。当然,Sir说的享受世界,不全都指的是消费和玩乐,非要去冲浪滑雪才算青春。最值得享受的,其实是世界开放给你的权限。再说一部看得我们热血沸腾的电影吧。《中国合伙人》。高考了三次终于踏入大学校门的成冬青,看到的,是一片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在一起运动、嬉戏、听讲座、开读书会……可以当面打断老师的发言,告诉他:“我不相信你说的,我会自己亲自去实践。”成冬青自己呢?从贫困偏远的西北农村走到首都北京,放到当下,妥妥的“小镇做题家”。虽然也感受到了自卑。但整个社会没有对他那么严苛。他教英语,开公司,美国敲钟上市……正如电影英文名一样,那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甭管中国美国,这句话里最关键的是,梦。敢做梦,能做梦,梦能成。哪怕是不务正业的《顽主》。80年代,三个“盲流”,无业青年。家里人让他们考编制、进体制,不干;顺着大流下海经商、赚大钱,不干。就要干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3T公司”: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正是在他们的敢想敢做下,一个面向大众的T台搭了起来,无论身份、性别、着装。放到现在看,我们依然觉得,新潮极了、大胆极了。而当时刚迈入而立之年、也称得上年轻人的王朔则说,这部电影是想跟整个社会开个玩笑。是啊,原来年轻人,是可以跟整个社会开玩笑,可以直言不讳出,“成熟”的大人所不敢说的话。甚至是,可以犯错的。可以去犯错、去发疯、去怀疑一切、去打破规则。是的。物质上,《中国合伙人》和《顽主》的年代上不及今天丰富。可是今天丰富的物质,是怎样和你产生关系的呢?大多数情况,可能只是在短视频中,和那些的环球旅行、奢侈品包包、豪宅跑车,有着一面之缘罢了。这个世界够繁华了。不过遗憾的是,繁华这东西,最欺少年穷了。在《中国合伙人》里,有一个片段。邓超饰演的孟晓骏,问同学们:我想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这代人在场的大学生,回答得五花八门,但气宇轩昂:追赶、理想、冲动自由、怀疑、霸蛮孤单、渴望真诚今天这个问题,也请你回答。03发疯,也是一种善意一场说走就走的夜奔,并没有人打算去破坏什么。而且不少人也在被他们鼓舞。因为我们或多或少也都被困在了自己的轨道了。像是《猜火车》里说的。我要刮骨去毒 跟往事作别 痛改前非并选择生活我已经迫不及待我会变得像你一样有工作 家庭 超他妈大的电视洗衣机 汽车 CD机和电动开罐器健康生活 低胆固醇饮食 牙科保险房贷 过渡房 休闲装 行装 三件式沙发做手工 竞猜节目 垃圾食物 小孩 在公园散步 朝九晚五擅长大高尔夫 洗车 挑选毛衣 跟家人共度圣诞节根据物价调整的养老金 税费减免 清洗排水槽混日子 一眼看到死的那天又或者《搏击俱乐部》。一切都很虚幻事情都成了相同的拷贝探索外太空会找到一堆企业IBM星球微软银河系星巴克星球今天一定是星期二因为他系着蓝色矢车菊领带于是今天。“发疯文学”流行了。你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发疯文学。但“发疯”中,其实也体现出一种善意——大多数的发疯文学只是在网络上蛐蛐,现实中唯唯诺诺,决不重拳出击;而且这种发疯,其实是把自我从“常态”中剥离出来,暂时地喘息,唯一破坏的,不过是自己“正常”的形象罢了。Sir不否认,他们集体的释放,一定程度上添堵了。可是,我们怎么能转头就对他们报以这么大的恶意?今天在搜索栏出入关键词,关联出来的结果就是——“被利用”,“被煽动”。骑个车而已,也要扣这么大帽子了吗?非要说利用和鼓动,究竟又是谁呢。别忘了。事情最初的起因,不过是四个女生一时兴起,晚上想到隔壁城市吃一份灌汤包。后来,在同龄人中流行起来。清明上河园免收门票,欢迎大学生来打卡。这时,大家的行动符合近年来的文旅热、地方小吃热、“泼天的富贵给到××”的主流风向。而学生们,也被赞扬为青春热血,活力四射。怎么突然之间,他们就变成了任性自私、盲目从众?真的,还是珍惜这种最小限度、最克制的“发疯”吧,也珍惜这群一声令下,立马听从安排的年轻人。别这么大恶意。因为,我们本就欠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发疯”的空间。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八宝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